Menu
产品中心
世界地球日 清华SIGS环境人的守护
来源:kaiyun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3-11 01:40:16

  4月22日,我们迎来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珍爱地球,清华SIGS环境人在行动。

  “环境工程专业不完全是理工科的,它与社会紧密相连,涉及到水利、生态景观、水质等多个学科,不光解决社会问题,甚至理念上还偏向哲学,我觉得它挺有意思的。” 张锡辉教授说。

  张锡辉教授主要是做饮用水安全净化和水环境修复领域的理论探讨和技术探讨研究,他认为,国内水环境修复会首先发生在珠三角地区,2001年他主动申请参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设,组建环境学科。当时水环境修复尚缺乏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在深圳河和茅洲河的治理中,张锡辉团队的水环境修复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城区,到界河,再到近海区域的治理,团队攻坚克难,与大湾区共发展。

  新冠疫情期间,大量药物、激素通过人体排泄,影响水生生态,潜在危害公众健康。这类新型污染物浓度非常低,是常规污染物浓度的百万分之一,普通污水厂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张锡辉教授团队发展的陶瓷膜技术在纳米尺度下进行去污,污染物去除能够达到95%以上,甚至到99%,有效保障水生生态安全。该技术已在广东、广西、河南等地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并即将在贵州40多个县的自来水体系中推广。

  “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从地方性的小问题,变成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学科交叉、用学科群的力量去共同解决。所以,培育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参与世界环境问题的治理,是新的趋势,也挺紧迫的。” 张锡辉说。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李晓岩教授长期致力于污泥处理处置研究,通过在污泥无害化和减量处理过程中实现资源回收,不仅能降低污泥处理能耗,而且通过回收的资源物质能轻松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李晓岩课题组重点研发了污泥厌氧共消化技术,当污泥消化设施容积有剩余时,通过投加厨余垃圾、屠宰场废弃物等有机物原料,大幅度提升沼气产量,突破了现有污泥消化工艺甲烷产量低的瓶颈,实现能源的有效回收。 课题组开发的污泥发酵技术则从优化回收产品的角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优化控制产酸发酵,在提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产品的同时,大大削减了污泥处理过程的能耗和碳排。 此外,课题组也在进一步探索污泥中氨氮和磷的回收,已达到50%的回收率。

  李晓岩说,经济可靠地实现污泥资源回收和增值转化,开发高效率节约能源的污泥资源化处理处置手段,是课题组科研的最大的目的和重点研究方向,期望科研的突破可以尽快带来环保产业的进步,让绿水青山常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李欢副教授参与的基于分类的深 圳市生活垃圾集约化处置全链条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自2018年12月启动,其中课题“生活垃圾特性解析及选择性精准分类体系构建”旨在阐明深圳市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建立选择性的精准分类模式,优化收运处理设施结构与布局,制定有效的配套法规、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并选择居民小区/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分类示范,保障分类体系的长效运行。

  着力提高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性是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在全面调研居民小区、城中村、企业和事业单位、商业场所、公共空间等不同功能区域、不同责任主体垃圾源头产生特性的基础上,项目组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与深圳市环保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紧密合作,积极推动多元共治社会协同,深入各类社区及单位,为社区垃圾源头分类提供长期跟踪指导服务,已经建成源头分类质量提升与保障工程示范点12个。 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骨干成员持续开展多元形式、不同规模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与培训,获得了广大市民、志愿者队伍和主管部门的认可。

  除了环境工程领域的老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培育环境创新科学技术人才外,还有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在致力于环境问题研究,如孔英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碳排放分配社会成本最小化综合决策模型研究,该模型在深圳已实际运用。

  2005年10月,我院(当时为深圳研究生院)与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成立“清华-京大环境技术联合研究和教育中心”,建立了针对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常规互访交流及培训机制。 2018年,双方签订了清华-京大环境学科双学位项目合作协议。 2005年以来,清华大学已有12批百余名环境专业学生赴京都大学学习和交流。 除了日本京都大学以外,项目还与韩国首尔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美国莱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作为2019年清华-京大项目交流学生的一员,我院环境专业学生贺方昕在日本交流期间主要研究怎么样去除土壤中的砷污染,并且阻隔砷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流动。交流后期,正值疫情爆发,导师管运涛教授不光利用互联网定期与她讨论研究进展,及时帮助处理问题,还一直关心贺方昕在日的安危,叮嘱她做好防护。3月末,贺方昕顺利结束在日学习并回国。

  谈及在日本交流学习的这一年,贺方昕感触尤为深刻。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快速地发展时期污染也很严重,而日本自然环境的修复得益于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技术的发展。在日本,小朋友从幼儿园就会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基本上日本所有家庭和大小工业公司都会自觉对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和预处理,甚至超市都会对油炸后的油进行回收,处理后用作燃料;中小学还有野外见习传统,通过对树木、河川、生物和土壤进行观察调研,培养小孩子们从小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习惯。除了环境工程类课程,京都大学还开设了很多侧重环境经济学、政策学和教育论方面的课程,在自由的讨论氛围中,贺方昕与来自其他几个国家的学生相互交流各国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技术,也受到许多启发。目前,回国后的贺方昕已经接受完隔离,正根据国内环境现状制定新的研究计划,希望为国内环境的修复进程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优先布局清华大学一流的工科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形成“6+1”主题领域,这中间还包括环境生态领域。环境生态主题领域将面向国家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需要,以解决当前环境保护重大问题为导向,推动生态环境科学前沿研究,加速推进全球高端环境人才聚集和环境科技原始创新,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协助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推动高质量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一篇:砷污染土壤修正难题破解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土壤消毒技术破解百合连作障碍难题